近期,“共享屏幕套路”“冒充公检法查案”“虚假投资理财”等类型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多发频发,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以下案例及宣防要点要牢记:
案例:2024年7月,受害人王某接到对方自称是某“保险公司”客服人员的电话,谎称系统检测到其购买的保险即将开始自动扣费,如不取消,每月将自动扣费上千元,需要与其通过“共享屏幕”解除绑定。王某信以为真,便按照对方要求下载具有“共享屏幕”的APP,并操作自己银行账户。随后,王某发现其银行卡内资金被转走。
作案手法:一是伪装身份,获取信任。冒充公检法、银行、电商平台客服等,利用事先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取得受害人信任。二是诱导下载具有“共享屏幕”功能的会议软件。通过发送不明链接或二维码的方式,诱导其点击或扫描下载具有“共享屏幕”功能的会议软件。三是要求开启“共享屏幕”,窃取信息。以指导操作、核实信息等理由要求其开启“共享屏幕”,进而获取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并转移账户内资金。
防范要点:当陌生人要求下载某个软件或打开某个链接进行“共享屏幕”时,要提高警惕,可能正在遭遇“共享屏幕”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若被骗,请立即拨打110报警。
“冒充公检法查案”类诈骗案例及宣防要点
案例:2024年10月,受害人林某苹果手机接到陌生号码打来的FaceTime视频电话,对方冒充警察称其涉嫌洗钱犯罪,要求将所有资金都汇入同一个银行账户内,并登录对方提供的AppleID操作银行账户,以此证明清白。受害人林某信以为真,便按照对方要求操作后,发现其银行账户内4.6万元资金陆续被转走,遂报案。
作案手法:一是冒充公安机关来电。通过非法获取信息,并通过苹果手机打FaceTime视频电话,谎称自己是警察,以涉嫌洗钱罪等金融案件为由,要求按照操作洗脱嫌疑、证明清白。二是引导受害人操作AppleID和银行账户,进而转走钱款。引导登录诈骗分子提供的AppleID,诱使其操作银行账户,并远程查看转账验证码等,操纵打开“专注模式”屏蔽反诈中心等外界来电,从而转走银行账户内资金。
防范要点:谨慎接听陌生人苹果手机FaceTime来电,关闭该功能,不要使用陌生人提供的AppleID登录个人手机。公检法机关不会远程办案,更不会远程发送法律文书;不会提供所谓的“安全账户”,更不会要求提供银行卡号、密码、转账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例及宣防要点
案例:2024年10月,受害人谢某在抖音上观看股票分析直播时,一抖音账号私信称可带其炒股赚钱,让其添加QQ账号联系;诱导其在网页上搜索下载“财经社交”APP与导师联系,点击对方发来的链接下载“华英终端”软件并绑定银行账户进行充值投资,直至投资账户无法提现,遂发现被骗31万余元。
作案手法:一是寻找受害人并建立联系。通过短视频平台或其他社交媒体软件寻找有炒股等投资意向的对象,以有内幕消息、掌握漏洞、回报丰厚等为味头,添加社交账号。二是引导受害人下载虚假软件进行投资理财。与其联系交流邀请加入群交流投资经验,引导下载虚假APP或点击虚假网页并绑定银行账户。三是以小额利润诱骗受害人加大投资。以小额利润为诱饵,加大投资金额,待发现获利无法提现后,又以“服务器维护”“操作失误致账户冻结”等理由引导继续转账支付“押金”“保证金”“解冻金”等费用,造成大额财产损失。
防范要点: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金融机构,不要轻信陌生人推荐的理财产品,不要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不要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要安装来历不明的APP;要警惕“低风险、高回报”“专家推荐、稳赚不赔”“小道消息、内部福利、平台漏洞”等诈骗话术陷阱。
(注:以上内容来自监管机构《关于集中宣防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类案的通知》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