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消息正文

关于警惕成为电诈“工具人”的风险提示

2025-10-25 18:39:28 来源:网络     阅读量:5259733     会员投稿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持续高发、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除了常见的电信诈骗场景外,一个隐秘且危害大的诈骗也同步滋生,部分消费者因法律意识淡薄或贪图小利,在不知情或半推半就的情况下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转移赃款、洗钱或实施诈骗的“工具人”。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发布风险提示,助力消费者提高电诈陷阱识别能力,远离电信诈骗陷阱,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电诈“工具人”的常见表现形式

电诈“工具人”是指被不法分子利用,间接参与诈骗活动的人员。消费者可能是在不知情、被蒙骗或贪图小利的情况下,为诈骗团伙提供帮助,成为犯罪链条中的一环。电诈“工具人”的常见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供资金账户类“工具人”。不法分子常打着短期资金周转、帮忙完成业务指标等幌子,以提供高额报酬为诱饵,诱导消费者出租、出借、出售个人银行卡和电话卡。这些实名账户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就成为转移赃款、实施诈骗的关键工具,账户持有者将难脱关系。

(二)协助转移资金类“工具人”。一是不法分子冒充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利用消费者急需贷款资金心理,以审核资质、资金交易流水不足等理由,要求消费者通过个人账户过渡不法分子的诈骗资金,完成表面上“交易流水包装”、实质上资金转移的目的;二是以“兼职刷单”“代收代付赚佣金”为名,诱骗消费者提供银行卡、支付宝或微信账户,通过不法分子搭建的非法平台,以抢单方式接收不明资金并转账至指定账户。三是不法分子线上下单+线下交易的方式,以提供高额跑腿费或提成费为由,诱骗消费者至实体商家将诈骗资金购买的黄金、奢侈品、电子产品等易变现商品,通过快递、网约车方式寄送至指定地点,从而完成诈骗资金“洗白”的整个过程。  

(三)网络推广引流类工具人:消费者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论坛等渠道,发布或转发兼职刷单、无息贷款、高额理财等虚假广告信息,为电诈网站、APP或虚假业务进行推广宣传,吸引受害者点击链接或登陆平台,为后续不法分子实施电信诈骗提供便利。         电诈“工具人”一旦被卷入电信诈骗案件,不仅银行账户将被冻结,个人还可能背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罪名,情节严重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面临罚款、拘留等处罚,未来贷款、出行、就业等均会受限,影响个人征信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提示广大消费者:

(一)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妥善保管好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U盾、支付账户等,不随意出租、出借、出售予他人使用;不向陌生人透露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轻易点击短信、网络聊天工具或网站中的可疑链接。如发现身份证、银行卡、电话卡丢失或被盗,应尽快挂失。对于任何要求协助转账、提供账户或参与其他可能涉及非法活动的请求,要坚决拒绝并立即报警。

(二)拒绝不明利益诱惑对“轻松赚钱”“高额佣金”等信息保持警惕,避免参与需“垫资”“转账”或“发展下线”的工作,拒绝发布未经核实的宣传推广信息,对于任何涉及金钱交易的信息,都要保持高度警惕,可向公安机关或金融机构等正规渠道核实确认,切勿盲目轻信 。

(三)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关注国家反诈中心、监管机构、银行等官方渠道发布的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内容,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法和典型案例,提高自身的防骗意识和识别能力。一旦发现自己成为诈骗的受害者或工具人,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积极配合调查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