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消息正文

【金融为民 消保先行】增强防骗免疫力,预防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类案件

2025-03-07 17:24:31 来源:网络     阅读量:15423     会员投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从古老的电话诈骗到新颖的网络钓鱼,让人防不胜防。大都会人寿福建分公司温馨提醒您:提高自身防骗免疫力,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和个人信息,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风险。

一、案例介绍

2024年7月,受害人王某接到了一通诈骗电话,对方自称是某“保险公司”客服人员,谎称系统检测到其购买的保险即将开始自动扣费,如不取消,每月将自动扣费上千元,需要与其通过“共享屏幕”解除绑定。王某信以为真,便按照对方要求下载具有“共享屏幕”的APP,并操作自己银行账户。随后,王某发现其银行卡内资金被转走。

作案手法:

一、伪装身份,获取信任。诈骗分子通常会冒充公检法、银行、电商平台客服等人员身份,利用事先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量体裁衣编造事由,取得受害人信任。

二、是诱导下载具有“共享屏幕”功能的会议软件。在获取受害人信任后,诈骗分子往往会通过发送不明链接或二维码的方式,诱导其点击或扫描下载具有“共享屏幕”功能的会议软件。

三、要求开启“共享屏幕”,窃取信息。诈骗分子通常以指导操作、核实信息等理由要求受害人开启“共享屏幕”功能操作银行账户,进而获取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并以此迅速转移受害人银行账户内资金。

二、防范要点

保护个人信息:银行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财产损失或个人隐私被侵犯。

了解常见诈骗手法:熟记常见的诈骗类型,如冒充公检法、刷单返利、假冒客服、中奖诈骗、投资理财诈骗等,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保持自我高度警惕:在面对陌生来电、短信和邮件时,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轻易相信对方的身份和信息,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核实确认身份信息:遇到涉及资金交易或提供个人信息的请求时,不要通过对方提供的联系方式联系,而是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客服电话等渠道核实对方身份。。

多与亲朋好友沟通:与家人和朋友分享防骗知识,也可以向亲朋好友咨询意见,看看他们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互相提醒,共同提高警惕。

发现异常及时报警:如果发现可能被骗,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提供详细的涉案信息,并向相关机构寻求帮助,采取措施阻止资金进一步流失。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