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促进新能源汽车下乡,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地区覆盖,前不久,财政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开展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2024~2026年,三部门将开展“百县千站万桩”试点工程,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力争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乡乡全覆盖”,中央财政将安排奖励资金支持试点县开展相关工作。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将支持24个省份70个左右试点县挖掘农村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
“规划先行、场景牵引、科学有序、因地制宜”是此次试点工作的原则。当前,乡村充换电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少瓶颈,整体数量少、分布不均衡、布局不合理,很多地区无桩可充。笔者希望通过试点工作逐一找到突破口,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进而加速新能源汽车下乡。
万事开头难,选址是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号任务”。当前,乡村充换电设施建设中,存在用地难、用电难等痛点。没有合理的规划布局和电力供应做保障,充换电设施的建设就无法推进。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阔、人口居住分散,在哪些地方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并非完全的市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事先做好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而且在很多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电力系统并不具备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足够电容,这就需要电力部门规划先行。
因地制宜是制定规划的重要原则。《通知》要求,试点县新建充换电基础设施应面向全社会开放、可用率不低于99%、额定功率120千瓦以上,大力推广智能快充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要做到“布局合理、场景丰富、技术先进、体验优良”,光靠充换电设施运营企业的力量很难实现,联手当地力量共同建设是一种方式。因此,《通知》提出,鼓励各地区充换电建设运营龙头企业与当地电网、邮政、物流等大型企业集团联合,在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但社会投资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意愿不足的农村地区,加快建设面向公众全面开放服务的快充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化运营是考验乡村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效果的关键,也是试点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公共充换电设施的运营状况,不仅关系到乡村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村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要避免“僵尸桩”在农村地区重现,让充换电设施应需而建,建了有人用、出故障了有人及时维修,甚至能达到良好的运营效率,才是乡村充换电基础建设的应有之义。
场景牵引是有效推进乡村充换电基础设施、提升运营效率的途径。农村地域辽阔、场景复杂多样,结合各地的场景应用条件,推动不同模式的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今,我国充换电产品越来越丰富,车网互动、快速充换电、液冷大功率充电、智能有序充电、无线充电等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新模式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有不同需求,农村地区也要根据实际需求寻求适配方案,贴合不同使用场景选择相应的技术和模式,让充换电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的功效。比如分布式光伏覆盖较好的农村地区,可结合实际建设光伏发电、储能、充换电一体化的充电基础设施。笔者认为,在农村地区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些新技术虽然看似效率更高,但并不适用于农村地区,甚至有些充换电产品还需要根据农村地区的需求做适应性开发和改进,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等。
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是困扰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的一大难题,在乡村建设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更是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此次试点采用“先预拨、后清算”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资金难题。通知提出,中央财政先行拨付不低于70%的奖励资金,后续根据试点县年度目标考核结果进行奖励资金清算。这就可以先给建设主体提供部分资金,让充换电基础设施先建起来,然后再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清算,从而让补贴资金更好地发挥撬动市场的作用。
与城市相比,广袤的农村地区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会面临更多障碍,包括管理程序、补贴申领等方面都有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政策落地实施上还需要推出更便民的举措,扫除人为干扰,才能让好政策起到好效果。